一、平台/实验室概况
成立时间:2021年9月
依托单位: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实验室主任:徐晓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第九批“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文昌西路22号皖南医学院1号实验楼北六楼
电话:18616053868
邮箱:xhxu@wnmc.edu.cn
二、研究方向
1. 血液样本痕量神经退行性疾病标志物检测新方法的开发
开发基于电化学传感器(如MXene@MOF异质界面工程)的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用于直接检测帕金森病(PD)血清中的GPNMB等标志物,推动早期诊断。探索血清硝化α-突触核蛋白(nitrated α-synuclein)作为帕金森病早期生物标志物的潜力,相关成果发表于《Nanoscale》(IF 8.037)。
2. 干预神经细胞帕死亡(PARthanatos)的新基因与机制研究
发现c-MYC作为帕死亡关键蛋白AIF的结合蛋白促进其核转位,促进帕死亡的发生。发现TRIM相关蛋白通过泛素化降解AIF抑制神经元帕死亡,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治疗靶点。揭示CAPN7在帕死亡中的关键作用,阐明其通过切割AIF促进核转位的分子机制。
3. 抑制神经细胞帕死亡的创新药物筛选与临床转化
筛选老药新用策略,如甲羟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显著抑制PARthanatos,减少中风后神经元死亡,相关研究进入临床前试验阶段(研究发表于《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开发小分子抑制剂(如c-MYC抑制剂)及中药单体靶向治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3项)。
三、研究队伍
学术带头人:徐晓辉研究员
研究方向:神经退行性病的分子机制与转化医学
学术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等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230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
荣誉:安徽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GSK中国神经科学“明日之星”。
团队成员:
1.教授。陈红霞:纳米生物传感与疾病检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 12.5)发表论文100余篇)。
2.副教授。丁艳霞:动物模型与药物干预(主持省级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4篇);王林: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Molecular Neurobiology(IF 6.4)发表论文10篇);胡磊:细胞死亡机制研究(主持省级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0篇);凌云云:纳米递送系统优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
3.讲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周颖欣(助理研究员,中科大博士,专注药物靶点蛋白研究)、陈梦(讲师,中科大博士,细胞死亡机制与药物筛选)、赵旭(实验师,设备管理与技术支持)。
4.流动人员:硕士研究生约6人。
四、科研条件
实验室面积:300平方米,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动物行为学等功能区。
仪器设备:活细胞工作站、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电镜(1400万)、实时荧光定量PCR仪、Morris水迷宫等,总价值超2000万元。
特色平台:依托“安徽省衰老相关疾病基础研究与转化重点实验室”及芜湖市脑科学研究院(年投入1000万元)。
科研经费:近三年累计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经费超800万元。
五、科研成果(论文发表,2023-2024年代表性成果)
1. Chang-ling Yue#, Yan-xia Ding#, Meng Chen#, Yu-xin Shen, Ao-meng Hu, Hai Huang, Zhao-huan Zhang*, Ying-xin Zhou*, Xiao-hui Xu*. Medroxyprogesterone promotes neuronal survival after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by inhibiting PARthanatos.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5 Feb 13:16:1487436. ( 中科院2区, IF:4.4)
2. Qi Dong#, Yan-xia Ding#, Ying-xin Zhou#, Xu Zhao, Lei Hu*, Zhao-huan Zhang*, Xiao-hui Xu*. c-Myc Deletion in Adult Dopaminergic Neurons Leads to Klotho Downregulation and Parkinson's Disease-Like Pathology.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25 accept. ( 中科院2区, IF:6.145)
3. Qian-wen Yang#, Chang-ling Yue#, Meng Chen#, Yun-yun Ling,Qi Dong, Ying-xin Zhou, Yin Cao, Yan-xia Ding, Xu Zhao, Hai Huang, Zhao-huan Zhang*, Lei Hu*, Xiao-hui Xu*. Daphnetin may protect from SARS-CoV-2 infection by reducing ACE2. Sci Rep. 2024 Dec 28;14(1):30682. (中科院2区,IF 4.01)
4. Yindian Wang, Wenyi Yang, Jiarong Cao, Yixuan Liu, Min Shao, Xiaohui Xu*, Hongxia Chen. Enhanced electron transfer and stability via hetero-interface engineering of MXene@MOF: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for direct detection of GPNMB in serum of PD.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417(2024)136066. (中科院1区,IF 9.221)
5. Xiaohui Xu · Jie Chen · Ruhui Hu · Yajing Zhang · Hongxia Chen · Xiaojun Hu · Zhaohuan Zhang*. A dual‑modality immunosensor for simple and reliable detection of nitrated alpha‑synuclein in serum based on silver‑coated MOF. Microchimica Acta. (2023) 190:196.( 中科院2区,IF:6.408)
发明专利:11项(近三年新增5项)。c-MYC抑制剂在治疗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中的应用(ZL202111616055.1);香豆素类化合物抗新冠病毒应用(ZL2023108182952)。
科研奖励:获安徽省教育厅“百场千项”科技成果路演优秀成果奖(2024)。
成果转化:开发的帕死亡抑制剂PI001正在与北京爱斯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进ALS临床试验。
六、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国际合作: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学术会议:“中风后神经保护新药及市场前景分析”, 由安徽省教育厅、省国资委、省工信厅共同主办的第一届(2024)安徽省高校“百场千项”科技成果路演, 安徽省合肥市, 2024-12-17至2024-12-18 (会议报告);“Identification of genes involve in PARP-1 dependent cell death”2023年第六届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基础医学青年论坛, 安徽省芜湖市,2023年4月14-16日 (会议报告)“Daphnoretin identified as JAK2 agonist and promotes differentiation of OPCs from NSCs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Multiple sclerosis”,安徽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在合肥成功举办了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2年度学术会议, 8月26-27日(会议报告)
七、未来发展规划
1. 技术突破:开发多模态检测平台,整合SPR、电化学与荧光传感技术。
2. 临床转化:推动2项血液检测技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推动新型帕死亡抑制剂PI001和PI002中风治疗和阿尔采默病治疗的临床试验。
3. 技术突破:发现新的帕死亡基因,完整诠释帕死亡信号通路。
4. 国际合作:与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神经科学系建立合作实验室。
八、其他
实验室文化:以“挽救神经元存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使命,倡导“创新、协作、务实”的科研精神。
特色优势:多学科交叉:整合分子生物学、纳米材料、药物筛选,临床试验,实现“基础-转化-临床”全链条研究。
政策支持:依托安徽省“神经系统疾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享受芜湖市五年5000万元专项投入。